close

juta.jpg

 

因為演出『千秋』及『野田妹』的經驗,是否也更加凸顯自己在角色詮釋的體認?

玉木:
「關於這點,是無庸置疑的。」
「對於《交響情人夢》這部作品,樹里非常認真的揣摩,這也讓共同參與演出的伙伴跟著被愉快的氛圍所包圍,我覺得是一部瀰漫著可以舒適演出的作品。」

上野:
「我是在演出現場會漫無目標的那種人,只是依照著當時的感受直覺去詮釋自己角色,所以演出的結果也就有好有壞。然而,因為玉木總是以他沈著的演出方式工作,所以我也總會受到他的感染,而比較安定下來。在我的演出層面,說不定也有像野田妹一樣會肆無忌憚、胡亂賣弄的地方。」

玉木:
「才沒那種事!」
「不過,對於千秋這個的感覺,無論是難以表達的地方,或者笨拙的地方等等,我都很喜歡這角色。」

這部作品終於劃下句號了,二位最初讀到劇本完結的感想是?

玉木:
「最深刻的地方,當然還是描寫野田妹與千秋成長的過程。」
「在『前篇』裡,重點在於千秋將要如何重新建構出盧馬列管弦樂團的未來,當然也呈現了與野田妹開始有些漸行漸遠的地方,對這樣的狀態隱隱有所感覺的野田妹,在『後篇』裡也因而開始顯露出焦急不安的感覺。」

「對於這樣的野田妹,千秋反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體貼...這與之前在交響的本篇中的情感是很不相同的,所以對於要怎樣演出這個角色,在我閱讀劇本的時候,我就已經開始思考。」「然而,人的感情是一種很細緻而真實的情感,所以格外讓人覺得珍惜,也因此能感受到『後篇』的故事編排真的非常好,如果能夠把劇本的優點淋漓盡致的發揮出來,就真的太好了。」

上野:
「為了這部作品搬上大螢幕這件事,可說將我到現在所構成的觀點都全部改變。」
「在『前篇』裡,野田妹都在胡亂來,完全沒有什麼認真在學習的場景,動態與節奏的部分都將連續劇的優點發揮的淋漓盡致,但是在後篇裡就不是這樣一回事了。」
「電影的『後篇』,在精神層面上來說,變得比較沈重,所以跟前篇的情境,是兩者迥異的。」

「『後篇』的故事焦點其實在野田妹,不如說是在講述野田妹跟千秋兩人之間所衍生出來的生活點滴,以及屬於兩人之間的故事。兩個人之間因為關係發生了轉變,一度連好好戀愛都變得窒礙難行,過去那個總是會跟千秋學長鬥嘴、吵架、發脾氣,甚至撒嬌的野田妹,情緒也開始嚴肅起來,而真的動氣、產生衝突,臉上也逐漸失去了笑容。」

「在連續劇裡,雖然演出的動作都可以誇張,但是一般上大螢幕是截然不同的,也因為這樣的差異存在,所以必須重視精神層次的演出,在演出的拿捏上也就相對顯得困難。縱然如此,也只能盡力演出,與其花上很多時間去思考,倒還不如貫徹自己一心想要演好這角色的心意就好,其他的,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。」

在這四年的演出中,二位又是如何捕捉出野田妹與千秋的魅力?

玉木:
「當開始的時候,我是存在著『這世界上不可能有這麼完美的人』的觀點,在面對自己的演出同時,也始終投入很多情感去詮釋這角色。」
「因為千秋是個一心努力往高處爬的人,儘管在旁人眼中來說,他是個什麼都做得到、天才型的王子,但是實際上卻可以逐漸看到糾結在他內心世界的各種煩惱、混沌,越是努力,這個部分的糾結也就越發明顯。連於千秋這個角色無法透過言語表達出來的笨拙之處,也讓人因為這樣的『人味』,而對這角色更是喜歡。」

上野:
「野田妹一開始給人的感覺就是『變態』、『怪人』或者是『平常哪有這種人?』的脫離現實感!連她在做什麼,也都是感覺起來很高調的人,但是到現在對這角色的性格,卻已經很能習以為常了。」

「就像剛剛玉木所說的一樣,看起來確實就是這樣子。例如,實際生活中,隻身來到外地的人,平常通常會比較壓抑自己,但是只要一喝了酒就會開始表現出本性--類似這樣的例子,就彷彿大家平常會壓抑自己的真實性格,認真地工作,但是在某種情況下,就會聽見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一樣。」

「但是野田妹是個很直性子的人,無論是哪種環境,她都不會改變自己。就算她會因為自己覺得好像該要改變而改變,卻會在三兩天之後又自動回到屬於自己的世界裡--從比較負面的來說,是沒有成長,但是若以正面來說,卻是個忠於自我的孩子。」

「或許以第一眼來說並不相似,但我覺得這種強韌的個性,其實倒是跟我很是相像,對於比較偏動物本能
的、發生過的事情、經驗過的事物,都會成為自己在心靈上的富足,進而能夠將這些累積的點滴,反映在工作的演出上。」
「我可以領略到,野田妹就是個這樣的女孩,一個非常自然,並且樸實的女孩。」


(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4) 人氣()